顯示具有 旅行手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旅行手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跨洲旅行

應該是碩二或碩三的時候,曾經有機會參加在義大利舉辦的羅浮童軍大露營,後來因家中有些變故,未能成行。去歐洲這件事一延再延直到今年,總算接近了些。



比利時和巴黎都不在漢字圈,英文也不一定派得上用場,這種將自己丟進不熟悉國度的事情,原本應該有些興奮感的,然而拜網際網路所賜,許多資料都唾手可得,甚至也用Google街景將戴高樂機楊到巴黎北站(Gare du Nord)的路線「走」了一次。這在十四年前造訪美國,是無法想像的場景;二○○三年,那是無線網路才剛普及的年代,營地的網路是十來個人共用一條56k網路線,發發電子郵件尚可,即時街景等我們人手一機,習以為常的服務,那時都還像天方夜譚。

比利時雜記

到了比利時,行李沒有隨著班機抵達。中午在青年旅館附近找超級市場買日用品。超市是中東區的樣式,供應很多清真食品,然而日用品少,只找到刮鬍泡。幸好法航給了一個日用品袋,撐過第一晚沒太大問題。

回程,在一間伊斯蘭青年出出入入的咖啡店吃飯,門口坐了一群人,喝像奶茶一樣的飲料,吃一些肉片配雙顆荷包蛋和餅。我沒有開口問那是什麼,只好跟老闆形容要「兩顆荷包蛋的那東西」。老闆倒是聽得懂,先問我要什麼餅,然後開始煎肉餅和蛋。煎到一半,飲料先上了,原來像奶茶的是咖啡,加上大量的牛奶和糖。和之前在孟加拉喝的咖啡有相似感。



喝到一半,老闆又跑出來問要不要加起司,說這樣很好吃的。我立刻說好。過沒幾分鐘,東西就上桌了。肉餅是清真處理過的絞肉製成,口感像台灣的素食火腿,不難吃;荷包蛋煎得很有水準,餅的部份倒是像中國人吃的「饃」,不過沒有饃饃那麼厚實,表面烤得像英式馬芬(English Muffin),另外還給了一小碗醃莓或醃橄欖作配菜,以及一杯果酪。我將其中一顆荷包蛋弄破,將餅撕開來沾著蛋黃吃。外頭只有攝氏五度左右,吃這盤東西配熱咖啡,作為比利時的第一餐倒是不賴。

作為一個私密溫暖的所在

我非常喜歡「巫雲」這樣的地方。甚至覺得日後自行創業,應該要找一處這樣的空間,做什麼都好,只求小小如同家居,誰都可以來;夜深了,將燈熄滅一些,留下幾盞吊燈,繼續讓人坐著說著,就是很好的營生方式。



過去在嘉義也有類似的處所,比如文雅社區的「白話文學」是一例。白話文學二樓,有一處可以俯瞰庭院燈光和人來人往的小露台,況味極好。只是年月風霜,十年前十年後,多少因為來客漸多,氣氛不再那麼安逸了。從六、七年前,首次造訪巫雲至今,主要的雲南菜雖不全然對著我的胃口,然而空間上始終沒讓我失望過。

這樣的空間配置,有點像是學生社團的辦公室,或是秘密聚會基地。也像是社區中從事文藝創作的某個人慷慨分享出家中的一角。讓夜裡需要去處的人,因溫暖而不至於心慌。

台灣的文化主體性從七零年代的鄉土文化論戰開始,在路程上持續的追尋著。也因為還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們對於室內空間的風格和類型通常都抱持寬容且願意嘗試的態度,可能是工業風、北歐風、現代簡約,也可能自始至終我們並沒有共通的答案。但是無論如何,總可以找到棲身的所在,這是台灣可愛之處。畢竟我們的母親,這座接近熱帶的島嶼,可以包容的事物遠遠多出我們的想像。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移居海岸



很多地方都變了。那些過去,我只能寫入字句之中,期盼可以多少留住記憶中的模樣。

先說墾丁。如果你在南投縣讀過國高中,其中一次畢業旅行或公民訓練,幾乎都會安排去墾丁。我們從小出生在不靠海處,對於能夠去踏踏浪,是想了又想而近乎渴望著的夢。



國中時代的墾丁,離三毛在《鬧學記》中的記載還不遙遠。摩托車和計程車多,以時序論,「春天吶喊」剛開始沒多久,餐廳還仍然是傳統的海產餐廳和小吃店,墾丁大街還不是如今這副模樣。許多人踩著腳踏車沿著南灣遊,餓了,不吃什麼美式餐廳,就像我們在大學附近一樣,找間小店炒個飯,叫杯紅茶,就成一餐。至於今日什麼超跑逛大街比基尼妹遊車河玩泡沫摔角,不是我們那年代可以想像的事。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不一樣的城



台南是很適合走路、生活的城。

當然,你可以說台南的城區之間分隔極大。但在固定一區之內,又,最好是秋冬之際,於台南走路一事乃快適之事。累了渴了,路邊可以吃食之處豐富多樣。在台南,不論貧富,總有填飽肚子或解饞的門路。畢竟是古城,待人總是寬厚。



曾在午間走至另一校區辦事,回程向路口販賣便當的歐巴桑買了顆自製排骨便當。只收五十,附湯一碗。見旁邊有小袋約十來顆蕃茄,問了一袋多少錢。歐巴桑連忙說「那也是送的,就湯和水果挑一樣。如果你要,就一併送給你吧」。我推辭了很久,認為至少要留二十元或十元,她依然不收。就直直將東西往袋子裡塞。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2003年在賓州

2003年的八月上旬,我結束了俄亥俄州的行程和營地工作,透過營主任Doc的介紹,從俄州的交通要鎮Toledo搭了Amtrak,要到賓州找仲誼,順道在營地以工換食宿。列車是半夜一點,出發前被帶至Hooters招待了晚餐。於十二點半到達車站,開始候車。

天氣不如預想的好,微雨,然後由東往西行的列車誤點近一個小時。問了旁人才知道這是常態。迷迷糊糊上了車,半睡半醒,一個黑人媽媽問了我這班車何時抵達底特律,我回答約七點半。我和她同是在底特律轉車,然而是不是可以準點,也沒什麼把握。畢竟我是更為純然的異鄉人。

到了底特律,用身上餘額所剩不多的國際電話卡打了電話給俐廷。等著開往Harrisburg的列車。車站有種準備開工的氣象,人雖不算多,但持續來來往往。這段列車我訂了商務艙,也就是三排座椅的艙等。由Toledo過來,一路沒有看見任何華人面孔。只在底特律遇見一個中國人,那時已要登車,他應是猜我懂中文,在大廳大聲對著我問這班車有經過Harrisburg嗎。我答曰「有,有到海瑞斯堡」(這是我自己設想的譯法),就往車廂去了。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關於花蓮

在花蓮,只要放晴,街景便豔麗得使人開朗,並且情不自禁的希望多一些逗留。

這兒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大都市中充滿著陽物崇拜情結的巨塔和大樓,無止盡的向天空索求。走在中山路上,往車站的方向抬頭仰望,只有中央山脈如不離棄的巨神,默默擁著這片被稱作洄瀾的土地。



這兒有一側是山,另側是海。往往街頭一繞,轉過幾個小市集或路巷,便可以輕易接近海洋,一頭栽進海風中隱喻著的,那些關於這座小城的種種訊息。服役那年,我曾有一個週六下午,就呆坐在畢士大對面的小公園,什麼也不做,只看港口船隻和來往運動的人們,以及發呆。直至暮光輕輕掩上,才發現又是飢腸轆轆的時刻。

如此光景稍作回想,也已是一年前的事情。時間對任何人一視同仁,使人因而快樂或悲傷。幸好在這座小城中,有太多角落可以容納自己,容納數不出種類的情緒。比方當中山路上常去的小店皆不約而同客滿,大可往中華路上騎去,旁支的巷弄中,幾間店家依然舒適自在的迎著常客和當地客人。這裡觀光客本質性的到不了,也不鬧哄哄。

花蓮有太多當地人可以悠然自得的角落。異鄉人待上一段時間,自然也快樂的被同化。然後想著是否有不再須臾遠離此處的可能與門路。

或許,這就是洄瀾「黏」人的方法。

回花蓮的第一餐

回花蓮第一餐,很自然而然的吃了大麵王。並不是大麵王有什麼過人之處,事實上他家的麵條和我的人生同樣,有些好,有些缺點,並不總是完美或那麼引人注目,只是平平凡凡的滋味。但我就是喜歡。

入旅館擺置行李,天色很快暗下來。嫻熟的騎機車穿越小巷來到節約街,一走進店門,立刻被老闆娘和老闆認出。老闆娘比較開朗,我們輕鬆閒聊,而素來不多話的老闆,也說了一句「你看起來有變胖」。殊不知我們在花蓮的日子,他從來就是只肯說謝謝,一再向客人重複著謝謝,如同大多數的台灣中年男性,不肯多話。這次得這句,比什麼都難得。



點了乾麵、滷蛋豬耳朵,以及蘿蔔湯。

久違的台東



記不清楚在這之前,有多久未訪過台東。

上一次造訪南迴鐵路和台東,身邊有人作伴。和她租了台機車去杉原灣,杉原海岸那時卵石甚多,如今已成為整建過的沙灘。記憶和時光,在財團手中,悲傷的所剩無幾。



這一年,我一個人,且將近以此為習慣。如同在花蓮的日子,我喜單獨在一座小城中無目的的慢行。然而一群人出遊也能接受,只是就需在其中找到獨處的時間,以及使自己安然處之的位置。

去台東的情緒總是複雜且期待的。週六下午去了台灣史前博物館漫步。假日,人卻甚少,參觀品質尚可。館內紀念品和書籍販售處使人欣喜,有許多少見的原聲帶、音樂CD和以原民文化為基底所設計的衣衫和飾品可供購買。另也有一小書局,專門收集原住民和人類學議題書刊,都是平日難尋者。如此等同先為議題作了專門挑選,讓人逛了欣喜。購入「百年觀點特展」專刊,因其歷史圖說整理程度算是完整。

是夜,和同事們去鐵花村聽了「教練」樂團。他們的嗓音太有力,太適合一些啤酒和擺動、跳動。掏腰包換一瓶台啤十八天。淺酌,較之其他啤酒更順口。

睡醒稍作梳洗,借單車至「有時散步」想訪友用餐,然而人多,只在門口轉轉便返住處,來不及向久未見面的朋友打聲招呼,是一憾也。晃至台東誠品託放宣傳品,台東誠品氣質與其他分店不同,多了從容和東台灣特有的怡然,使人願意多留,畢竟太多誠品淪為遊戲場或茶樓式的吵鬧。

如果不希望只聽自然聲響,要為旅程攜帶一些音樂。我想可以將陳建年和陳昇的專輯帶上。車行接近台東,可聽陳建年「回台東的火車」,沒有人聲,只有想念的吉他迴響著。至若回程,在小站的月台上,聽陳昇「一個人的旅行」再適合不過。關於那些旅程之中的情緒和依戀,他們已溫柔地、悲傷地為人們設想了「正該如此」的味道。

記不得有多久未訪過台東。不過,還會再去。為了海與透明的空氣,為了將來電氣化後視野不再純粹的東幹線,為了不為什麼事,安靜的獨自晃遊。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嘉義市作為一座小城的可能性

嘉義有深厚的本錢作為西岸的「慢活」城市,與東台灣的花蓮相互輝映。在這裡並不缺乏慢活所必須的悠然,以及與生俱來的從容感。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喜歡布爾喬亞味,可往東洋社區去,除了老店白話文學,和樂檸漢堡,同條路上也開了不少異國美食店家,小小巧巧的,沒見過什麼宣傳,可是生意和街路上的氣氛甚好。一份餐約在200元和350元之間,然品質不會比起台北城裡頭的天母,或台中的東海國際村來得差。追究原因,在於嘉義人眾比起這兩個大城,屬較中型的規模,也間接讓興致閒適了起來。在天母或東海一帶,較不易找尋這種自在的氣氛。

旅行之必要

花蓮的街路
將近對於旅行的感覺有些生疏了。已許久沒有好整以暇的在一個小鎮或大城之中醒來,不必擔心下一站要往何處,只需放心的漫步、吃食、閒晃以至於逗留於書店之中。

我常在週末想起花蓮的「舊書鋪子」。它一開始在楊牧舊居,後來遷至博愛街,兩處新舊店家我都去過。新舊交替之間,劃店站立的姿態不同,但救風塵的理想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花蓮的日子,只要有閒(且口袋裡不一定有錢),就會往書店跑。舊書鋪子有很好的座位,可以讓人消磨整個下午,而那張沙發則是舒適得使人不買書也抱歉了。

書架上的數本楊照和村上春樹的書,皆從舊書鋪子得來。如果要找新書,還會往前方一些的瓊林書局探探。據說有些作家會在瓊林出沒,然我始終沒遇到過。倒是法官、書座和律師碰過不少位。

認識一座城市的窗口,我以為書店也是一扇可以探詢的門窗。比如花蓮,你不必特別去探究花蓮作家的書擺哪兒,稍有水準的書店多半會放上幾個系列,雖然未必齊全,但是仍見經營者多少注意著當地文況的心思。在舊書鋪子或時光二手書,有時日文二手書和藝術、攝影類書籍會出人意外的冒出頭。曾在舊書鋪子見過一系列七零、八零年代的日本攝影雜誌,當下考慮要買與否,過兩天回去,被識貨的買家先後收去了大半。另外如雲門二十也是,回頭再入時光二手書找,就撲空了。

買完書,晚餐時間,幾家小店是固定去的。我喜歡擁有固定可上門的店家。比如「大麵王」、「香人拉麵」、「蕃茄咖哩」都好吃。這些店,即便是離開花蓮再回去,我仍然會去光顧。那裡有太多一個人的、一群人的、兩個人的光景,還在記憶中散發著隱隱的熱度。使人不能絕決的割捨或離去須臾。

在一座小城之中,擁有一個累了可以回頭睡午覺,待悠悠醒來再繼續自己腳步的地方,是多麼巨大且奢侈的幸福。在熟悉或不熟悉的城裡,我不喜趕行程式的探索或探望一處,只希望可以輕衣輕鞋,無目的或小有目的的晃遊。不一定要有多麼具體而重要的去向。

畢竟,越是堅持去向,往往在堅持之中也迷失了一些事物,特別是那些我們說不清的,不去說清的。對嗎?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帶一本書上路

旅行過程中,如果行囊還有位置,我習慣帶上一本書。然而要帶哪本書,往往成為出發前使我猶豫不決的問題。

我不喜攜帶特寫目的地的旅行書。專屬於旅行地的秘密或啟發,應該由自己去經驗、吃食、觸摸、體認。固然旅行書亦有其按圖索驥的好處,然而秘密或驚喜被說破了,很多事也變得乏然無味。比如廟口紅茶不在菜單上的煮泡麵,我一直認為有一天終會有旅行書將此寫入其中。然在攤位上觀看度測其他客人點用餐點的樂趣,才是吃此類小攤小店的快意。寫得明確,探索的靈魂就疲乏了。

年輕時,我最喜歡的旅行書是《鄭愁予詩集I》。那時購入的為洪範版本,高中時購入,上大學則從竹山帶到嘉義宿舍,訪俄州任國際輔導員時帶至美國,再帶回台灣,往東部火車旅行也沒忘記它。後來一次晚餐時間,漏在店家之中,再回頭去尋已空無一物。我很少遺失書籍,但一發生,即為最痛心和可惜的一次。畢竟是跟了那麼久的隨身本。

在美國的時日,我還帶了三毛的《傾城》。後來讀《鬧學記》,發現比傾城還要適合。三毛和鄭愁予,二者的意象在旅行的飄渺感中,更顯出不同的異彩。人對於不確定感有些戒慎,而他們的淡定從容,或怡然自得,使人在旅途中,倒有些許旅者亦若是的感受了。鄭愁予對家國有安土重遷式的情感,然而他在詩思中的遨遊和浪漫,超越了家國感知帶來的沉重。與旅情略有相通。
 
我還在尋找一本書。這本書最好是在旅途中睡了醒,觀看風景後,會想拿起來翻閱。而後又睡,醒了再翻再看,可以如此週而復始,最後於終點站順利讀完一次者(且回程還會想再讀一次)。不知此種希冀,是否過於奢求?

在海邊

在花蓮服役的日子,如果有那麼一個假日,大家都在,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最後都會有志一同的往七星潭去。

常常是天色昏黃,風終於恢復溫柔膚觸的傍晚。在七星潭,我們慣性地擁有許多種姿態。童心還在的,拼命往自己和別人身上潑水;感情路走得畸曲的,大多選擇往太平洋的方向高聲吶喊,好像越是嘶吼,越可以讓心裡的聲音被遠方的某個地方接納。

至於我,多半選擇躺在海水打不到的灘上,打一個盹。許多花蓮當地的居民也這麼做,沒有人在意他者的視線。向晚,日光若即若離,睡得打呼的人,所在多有。花蓮的人心開闊,凡俗目光,和瀟灑快活一比,渺小得微不足道。

我們當然可以擁有許多詞彙形容在眼前的大洋,比如細語呢喃,或嘯泣如狂。但不管怎麼訴說,太平洋開闊人心,震盪著我們生命的每一章節,已確鑿的昭示了造物者最巨大的恩賜。

我卑微地祈禱,祈禱能再回到那片美麗的湛藍懷抱,去放肆的半躺著,聆聽海浪的沖刷與歌唱;去喝一瓶啤酒,打一個盹,好好讀一本書。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Firenze

多年前在攝影網路看過一篇彭永松老師的文章寫他到Firenze訪友的故事,並談Leica相機的系譜

Leica是我碰不起的夢幻之物,花同樣的錢,我情願到斐冷翠盤桓,過文章中若有似無提及並使人心羨的生活比如早上起來至井邊打水煮咖啡(雖然我寧可喝茶)只要能簡單的作飯、寫詩、攝影、甚至打一個吨,足矣

「斐冷翠」此一譯法,切合了信達雅的精神不只是音韻上的保留原味,而還有賦物於字於音的巧思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確實使她擁有寶石般的光輝但這樣人類文明史上的重鎮,並不是巨大的使人冷漠的城市也因此斐冷翠保留了人文味,不致於如歐陸其他都市過於巨靈進而跨越歷史的長河,溫柔地保存醞釀了她獨有的地位與色彩

無從遊歷歐陸,是童軍生涯十數年來的缺憾若能在退伍後藉二十二次世界大露營於瑞典之便
順道造訪幾個歐洲國家,該是多好的事?

趁還背得動背包,靈魂還沒有失去顏色的日子,應當如此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無論如何也想騎過一次的路

新中橫、北濱、南迴、花東海岸公路

新中橫如果是秋季的晴天走,應該會很暢快。只是不知道八、九月的雨季過後,路又會變得如何,好久沒去看看雪峰村了



北濱的話,希望可以順便回去南雅、水湳洞附近看看。二叔待過的欽賢國中分校,以及在帶著鹹味的雨天前去買泡麵的小雜貨店,可以看見海的那間,還在嗎?

南迴則是永遠都喜歡著的,喜歡她的海闊天空與開朗,以及無邊無際的海洋,那和蘇花公路的清水斷崖是不一樣的風情擁著南國獨有的浪漫

還有花東海岸公路,年少時去過的杉原海岸非看不可,因為害怕財團的貪婪毀了珍貴的回憶
後方有營地的派出所是否依然?可否再讓我借宿一晚?

社會化前的摩托車日記,該行動了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濱海鐵道、旅程、雜談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也有環道鐵路網,不過能夠從車上看見海景的路段或是靠近海濱的車站,卻也不是那麼好找。過去北上或南返,若有空閒時間,多半會選搭海線;在非收假時段或平常上班日,海線總是寧靜許多,加上海線的風景也和山線迥異,對我而言總是有鐵道旅行的氣氛,以及旅者孤身天涯的情懷。

日本有著名的江之島電鐵,整條路線會在街坊巷弄間穿梭,然後視野一亮,鐵軌便與湘南海濱平行行駛,只看影片都能感覺到海的存在與悸動。台灣的深澳線也有此種風味,可惜已經停辦客運,要等到海科館站完成,才會恢復部份運輸,但與海濱的交會也少了。宜蘭線則是可以在視覺上充分享受海天一色,可惜普通車在宜蘭線已全面退出;宜蘭線,感情線的畫面從此失味,雖然大溪、石城等站仍然是那麼的迷人,但過去普通車的獨特旅情已一去不復返。

南迴線則是我最喜歡的路線。在夏天搭乘南迴線,就能享受徹底的南國風光,放任太平洋情調映入眼簾。唯夏季並不是那麼適合南迴線的旅行,因為天氣過熱,在小站下車盤桓固然浪漫,不過背著豔陽走向鼎東客運的站牌就有點折騰了,應當要在春天或秋天造訪南迴線,才是適合旅行的氣候。

東台灣對於西部的人而言,永遠是充滿想像和嚮往的地方。這數個月為了療治論文截稿的壓力,我拼命想像自己背著背包和帳篷,或許搭乘火車,在任何一個小站下車;餓了便吃,而且吃什麼都行,累了便找一塊地或一棵樹下,搭帳便睡,被花葉推滿一身,或驟雨打溼,也無所謂。人生只有半流浪著,才會尋找到靈魂的養份。這樣的日子我是過過的,若能重溫舊夢,那是再美好不過的事,否則我也不知如何向過去的歲月告別。

旅行去吧。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週末雜記

週五夜晚為蚊所擾,沒多少真正闔眼好眠的時間,不過為了專班的開學座談,還是強打著精神,一早便出發至嘉義市待命。新生早點的炸豬排果真一絕,不過此次我沒點炸物,以煎豬排和蘿蔔糕為主,早餐或許還是單純些好。

對於所謂專班座談,我一向不以為然。實際上座談之外,後頭還有場大戲是期初聚餐,但此種應酬場合並非人人喜愛,實則我們學生身份也不該與其他人一同飲宴,不過,總是有人樂此不疲,只能說學術已經此間要務。

結束行程,帶學弟至玉山旅社一遊,順道飲杯冰蜜茶水,聊消午後悶熱。羅姐和玉山旅社的大家永遠如自己人一般,比起勾心鬥角,我寧可沒沒無名,於此間憑寄一生。

整夜未能闔眼,終於也忍不住睡意。送走學弟後,至洪雅書房尋書,順便小憩一番。洪雅下午有訪客,脫了鞋攤在沙發上,雖已睡意甚濃,依然非常熱烈的討論相關話題。南投能開得起像樣的獨立書店嗎?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就連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成此事。

南投的人文風景獨特非常,比起諸羅,各有韻味特色。不過若要有獨立書店,問題還是環繞在消費人口的問題上。南投縣地廣,人口被切割分隔於不同的地型上,以南投縣之政經樞紐南投市而言,大約有十萬人居於在此,加以相鄰的大鎮草屯亦有十萬人。共計約二十萬人的兩個城市,在城市的經營上,人文風氣並不如嘉義市。以氛圍而言,埔里反而更加適合獨立書店的營運,差異在於埔里人口約於八萬人之譜,若無特色與固定支持的群眾基礎,只怕更加辛苦;但在人文風情上,埔里比起南投或草屯,無異迷人許多。埔里山水、文化、族群和交通位置等,皆有獨到之處;數百年來,埔里陸續有原住民與平埔族遷入,是言「埔里出美女」,乃源於原民血統混血之故。另外埔里也有暨南大學,亦鄰近日月潭、霧社、合歡山等交通要道,是通往島嶼美麗之處的必經之路。於此若有書店能成,實為幸福之事。

我不止一次指出過,獨立書店是城市最佳的風景。獨立書店於城市中的位置,成為經營者重要非常的課題。一間獨立書店不能離鬧區或車站太近,過於喧鬧的地段不僅吵雜不堪,不可能提供旅行者閒適步行的情懷,接近車站或鬧區的店面租金,通常也非獨立書店所能負擔;但獨立書店若離車站或大眾運輸站點過於遙遠,路途和交通的不便,加上台灣公共交通建設的平均貧乏水準,就建構起旅行者與獨立書店之間的障礙。書店的位置,以我的估計,離車站步行不應超過十五至二十分鐘,若與車站近,則必須要尋覓鬧中取靜的巷弄店家,如此才能使旅行者享受到閱讀和城市中的步行樂趣,同時卻也有保有一些自我的僻靜和思考空間。

上,與社團老夥伴們於嘉義市名喚「泰老饕」的餐館聚餐,吃泰國菜。中午之菜雖好,不過並沒有大快朵頤的快樂,甚至胃口不算太好;而晚上此餐則痛快許多,與好友相聚,不止吃了三大碗白飯,椒麻雞和打拋豬肉也叫了兩次,其餘如蝦醬空心菜與高麗菜、酸辣海鮮湯、蒸鱸魚…等菜色也使人滿意。末了結帳,同行八人一人不過一百五十元,除物美價廉,我找不出其他形容詞闡述這頓飯。或許共餐的人,也是美食之中的要素吧,一個人吃飯太久,我已經很久沒有快樂的吃一頓飯過了。

此次學弟妹回嘉義,其中除了一同吃飯,最重要的行程還有一項逛燈會。這項在中國文化中延續了千年的歷史,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更加熱鬧。嘉義市將燈會會場周遭劃為徒步區,車輛不許進入,只能行人通行。而這是我在嘉義八年,所看過嘉義人最快樂的一日。街道上不再有呼囂而過的霸道車輛,老弱婦孺都緩步在大馬路中央,當然是面帶笑容的,而且攜一些適合邊走邊吃的小吃飲料。街邊一店家的八歲小孩興奮地於街上跳著不成樣卻可愛的舞,引眾人圍觀鼓掌,有人大聲叫好。似乎很久了,道路真正的主人沒有被如此尊重而快樂的對待過。


也許不斷宣傳要使民眾幸福的主政者應該要來看看,人民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樣子。我不是鼓勵將汽車趕離路上,但如果一年中有那麼幾個星期能讓大家不再受到交通工具的蠻橫對待,讓人們可以悠遊自在的走在路上,會是非常美麗的事情。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走一趟「有河book」吧

下次北上(應該也是入伍前最後一次上台北)
會找時間去淡水看看這家獨立書店

到達有河book的交通方式,老實說也很奇妙
書店網誌上直接寫著:

「請千萬不要照地址找」
「出淡水捷運站後沿河走三分鐘就到了」

所以…沿河岸走就是了
地址往往是人類後設加以劃分的框架
天然的地理界限和標的通常是山岳與河川
沿著河走三分鐘,找一間書店
或許訴說的是獨立書店與土地之間的關連
以及人文和地景本就難分難捨的原理吧
(左圖引自中時電子報,獨立書店惺惺相惜 店小夢不小,2010年2月2日)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旅行

原隰在山的另一側,太平洋的風
和吻,思思念念的地方
那兒來自東北方的乳汁,每個冬季
便豐腴著

北迴鐵道電氣化越過了每個月份
普通列車將近走入記憶
餘下緊迫的時光交錯

行囊沈睡於年少歲月的墜跌
關於海的、原隰的、流浪的
只存有在睡夢裡可以觸及
的位置

一個偶爾輕搖著我的夢和過去的旅次
是社會化前的伏特加

我們解構的過程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淡水二三事

幾篇網誌看下來才知道,淡水「海風餐廳」的老闆已經換人了
引為招牌的海鮮不止走樣,舊風也難以維持
倒是大順合菜還是如過往一般在經營
改天再去造訪淡江友人時,應該要提議嚐嚐這家學生合菜

淡大附近我只吃過墮落街附近的東西
有家「香豆腐」令我印象深刻,是在淡大求學的高中同學介紹
若是店內用餐,無論飯、麵或冬粉皆可以一加再加
十度不到的寒冬,吃完這家豆腐煲還是滿頭大汗

驚聲大樓上頭的合菜於四年前國際童軍友人來台會議時
沾郭副座和其他大人們的光,半陪半招待的吃過一次
菜色如何已經忘記,只記得那年眾人來訪的匆忙和溫馨

我很喜歡淡水小鎮的氣氛,除了她的多雨
多雨除了使人畏寒,最要命的是令人傷感

六年前的群長年會在淡江大學
為了開秘書組的小組會報,曾搭夜車北上
早上七點左右就到淡水,而整個小鎮都在下雨
好像有層若有似無的霧氣,以及泌入心扉的寒意
那是我年輕時第一次造訪淡江,在十二月
至今無法忘懷

淡水和海分隔不開,渡船頭,沙崙,甚至是老街
都聞得見海風的存在和味道,港口與海,是屬於淡水的意識型態

我來不及遇見劉克襄所說的,那個有文史工作者導覽的老淡水
也與米果在網誌中提及的「魚丸和蝦捲都單純」的時代無緣
很多想法,只能從書中文章中,心嚮往之

但也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