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中華歐亞基金會 研究通訊 / 2004 年第 7 卷第 9 期
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monthly/paper.php?paper_id=63&vol_id=96
本會研究部計畫協調人 / 楊名豪
在國際關係研究中,新現實主義者和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對權力的詮釋有所區別,前者重視物質之優勢,後者則認為這樣的理解只是權力的一個面向,甚至不能成為霸權國家的充分條件。新自由制度主義者重視「軟權力」(Soft Power),並且認為「軟權力」將愈來愈重要,國家利益的取得也和「軟權力」的強化密不可分。
何為「軟權力」?此詞由本書作者-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奈伊(Joseph S. Nye)所創並長期發展其相關概念。作者認為政府力量之源頭有三:即「軍事力」(Military Power)、「經濟力」(Economic Power)及「軟權力」。「軍事力」意指通過威脅與武力進行威攝與強制的行為,政府透過戰爭、高壓外交以及結盟方式予以貫徹。「經濟力」乃為使用經濟制裁或利誘的方式,以達到杯葛與制裁的的目的。所謂的「軟權力」,其內涵包括魅力(Attractive)與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國家通過各式各樣的外交手段,滲透其價值、文化、政策及制度,使對象國朝向其期盼之方向行動。奈伊更分析世界上主要國家未來可能的選擇,奈氏主張在國際政治上,「軟權力」是可與「軍事力」、「經濟力」並列的重要力量,故國家應同時使用「軟」、「硬」權力,以獲取最優質的國家利益。
作者認為,對國家而言,以「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為主軸的運作方式,將是行使「軟權力」的正確方策。「公共外交」,意指政府對外提供資訊、人際交流的支援等。若對方為民主國家,針對輿論的「公共外交」更加重要。另外,「公共外交」的成功在於「自發接受者」(Willing Receiver)的自我需求,如此產生的力量即為真正的「軟權力」。
現今世界是一個由軍事、經濟、跨國議題三層空間所組合而成的結構,雖然美國在最上層的軍事層面獨霸,但在經濟層面上卻須與其他經貿大國共享權力;在最下層的跨國議題層面,強國更難掌控諸如恐怖主義這類的問題,須爭取其他行為者之合作。相較於其他國家,美國過去在「軟權力」上擁有更大的優勢,但近年來對伊戰爭等強硬對外政策導致「軟權力」之衰退,世界各地反美情緒高漲即是「軟權力」衰退的佐證。軍事至上的思想在今日的國際政治舞台將無法大暢其道,美國必須重新認識「軟權力」的重要性,並重構行使「軟權力」之戰略。
「軟權力」的提出有其歷史現實因素,一九九○年代世界正瀰漫著一股美國衰敗的氣氛,奈伊強調美國在「軟」、「硬」權力上的優勢,且樂觀地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挫折,美國終將繼續領導世界前進。對此,一般皆承認美國在「軟」、「硬」權力上均據優勢地位,但學者們也同時指出,美國若不能認識到其軍事、經濟力量的侷限性,勢難有所成就。此外,「軟權力」雖易於理解,然而作者無法澄清「經濟力」與「軟權力」之間的關連性與區隔,且文化或價值對他國的吸引與魅力亦實難以估量,易言之,在非「硬權力」概念上的界定似存有缺陷。
「軟權力」並非強國專利,儘管小國無法擁有完整的資源,惟如妥善應用軟權力所形成的影響仍有其必要。作為在軍事上相對弱勢的國家,台灣尋求國家安全的最佳途徑應是成為一個標榜民主、人權、和平、社會正義、環境保護等世界價值的國家,亦即成為世界模範公民。此論點並非質疑維持現有軍備之必要性,一定程度「軍事力」的維持固然不可輕易放棄,但誠如奈伊所言,應同時使用「軟」、「硬」權力,方可獲取最佳成果,在面臨軍事實力相差懸殊之威脅時,宜務實認識己方之優劣,並善加利用非傳統安全議題之特性以強化台灣之「軟權力」,方為台灣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環境中維繫國家安全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