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淺談獨立書店
我們知悉的獨立書店,有很高的比例是位處社區之內,這是專屬於此種書店的區位特性。若有資金於市區商業區投資店面,會選擇開設獨立書店,而非大型連鎖書店者,應該少之又少;畢竟讓獨立書店存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印象所及,各個小鄉鎮也少有類似獨立書店的店家,這也許是消費客層不足或是其他因素使然,只是我們沒有細心找出影響獨立書店有無的人口數字和其他變因作用罷了。
獨立書店也不可能如連鎖書店一般,大量批進所謂的暢銷書籍。大致來說,有口碑的獨立書店,多會建立特定的路線基礎;而路線基礎很很大一部份取決於店主所關注的事件、領域或者其專長,獨立書店之間不同的風貌也就由此而生,因為這關鍵性地決定了店中擺設的書籍,書店的活動方向,以及書店本身的氣息。
在台灣各地,我們可以見到各種不同的獨立書店,有些較具布爾喬亞風味,有些則走草根路線,或者是進一步對社會運動擁有高度投入的熱情。但無論路線為何,這樣的獨立書店在近幾年中都開始兼具社區公民平台的功能性。許多關心不同議題的人們,在不同的時間,都會循著小巷弄的曲折,如同一種社會儀式一般,繞過眷村或日式房舍旁的小徑,到店中高談闊論,或者低語沈思,接連著成為夜中最美麗的文化風景。
但處在社區之中,無論是獨立書店或是獨立藝文空間,都有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獨立書店或是如玉山旅社一類的獨立藝文空間無法在社區中建立起認同感,那麼認同的危機就可能動搖正當性和書店在社區中的意見領袖角色。當然,曲高和寡或許可以形象化為沙龍,但我個人認同的是知識的普及化,知識份子和知識都應該走入人群之中,不應該對不同的人群有差別待遇。或許在地居民對於活動的態度和認知不同,那麼主動的溝通和引介就成為必要之事,這是獨立書店必須經營的重要課題。
也許獨立書店也可以作為城市中值得一遊的去處?最近有部份旅行指南開始提及各個城市有特色的獨立書店位於何處,有何特色,可尋何種題材的書本等等。這比起許多數色彩鮮艷、插圖豐富的旅遊指南只在乎何處有美食和物美價廉的紀念品,好上太多了。只是喜歡咀嚼知識、歷史和人文的旅行者,比起大啖美食的觀光客,畢竟還不是多數。但此種改變應該是使人值得期待的方向。比起一般店家,書店中溫暖的燈光和自我存有的確實感,或許是旅行者在旅程中更想追尋的事物;若空間足夠,部份獨立書店還會有日式塌塌米或木板鋪成的閱讀區,可臥可坐,就更使人無法抗拒了。我想,這是書店獨有的風味,他者學不來的。
失去在書店裡頭盤桓的時光的旅行,使人感知不到旅行的溫度,我有這種感知上的偏頗問題,我想許多人應該也是如此吧。願每個人在每座城市之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角落。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2004年世界羅浮大會雜記(分營篇)
那年的羅浮大會,發生很多一生難忘的事。包括我高中直屬學弟在東華營地時接到放榜簡訊,結果女朋友唸東華,他唸市北師,當場差點把手機拆成兩半。
我們這一分團,從101大樓上了車往陽明山之後才知道要走哈盆路線,雖然心裡覺得很幹,但還是快樂的在陽明山營地吃好吃的buffet。隔天先到烏來,住在一間國小裡頭。晚上莫名的睡在帳篷中,不過還是睡得很好。
出發的早上是個陰天,一群人魚貫往哈盆走去。印象有個ist叫David,是ABC,由佛光團派來,除了他這名美國童子軍,還跟了兩個護士、三名嚮導。以及大約九名工作人員,和一個世界總部的路線考察人員。為了安全,所有的集合程序都很小心,但我覺得太嚴了些,有個美國女生出發時冒了一句,just like slaves。
哈盆是台灣的亞馬遜河,天光就從葉隙照進山徑和溪谷中,景色十分不俗,要到營地時開始飄雨,準備的塑膠雨衣不太夠遮,但之後雨又轉成霧,所以問題不大,反正一群外國女生到了營地就紛紛換成比基尼玩水去了,我認為溼不溼已經無所謂,哈。晚上吃的東西是嚮導和大家一同炊煮的,在完全原始的環境中有得吃,沒什麼好挑剔的,而且美味程度也不差,學妹拿蛋的照片還被收入營報。
晚飯過後是營火,也是用環保方式舉行,算是環保營火的範本。大家帶遊戲,我也上去帶了一首美國人的「餘燼」,感覺不錯。就寢前孟加拉童軍來借帳篷睡,因為雨勢漸大的緣故,不過我覺得三人睡一頂帳篷有何不好,還可兼取暖,他也是個好室友。
隔天行程繼續,由哈盆往福山植物園前進。路跡越接近植物園,人為構物就越多,當走上柏油路,離出口也不遠了。我們一群人在出口附近打混等車,一邊吃公發的餐盒;德國人和我一樣,拿了個蘋果躺在吊床上啃,我們兩個還打了個吨。水在出植物園時就喝得差不多了,幸好車上還有存水。
上車之後迷迷矇矇,直到要達目的地,才知道下午要在童玩節玩水。整車童軍一到入口都快暴動啦,因為童玩節代表可以玩水,可以吃東西,重點是:可以好好洗個澡!大家拿了東西就往更衣區和洗澡間衝。經過原始林的旅程之後,我們對物質的要求變得很低,也很容易快樂。我洗過澡後,和其他人吃了些小吃,也遇到了其他區本就認識的童軍朋友。
後來趁晚餐前跑去給人按摩,說這是一輩子最快樂的一次露營也不為過。傍晚是大會分部的精心安排,由於有近八個分團集合在此,晚餐就安排在冬山河畔的草皮上用buffet。我想這是一生我吃過最好吃的一次自助餐,半躺在草皮上,還可以喝上一些果汁,吃些沙拉、水果、炸雞、馬鈴薯泥、烤培根,我想,中國童子軍要花錢也是可以花得很有門面的。
出哈盆的這個晚上,住在一個有「埤」字的營地(詳細名字我忘了),其他分團都在抱怨,但走過哈盆路線的大家可享受得很;有不必除草的營地,晚上還送大家泡麵吃,接著是熱水淋浴間,我不懂還有什麼好要求的?
隔天是各分營行程的最後一天,早上往傳藝中心參訪,傳藝中心的風光有江南小鎮的特色,可惜行程匆匆,未能久留。中午在一間巨大的道觀用過餐後,便是往東華主營地而去。沿路警車開道,在宜蘭和花蓮的交界處,還看到警車交接,可惜睡得太沉,沒看到蘇花公路的風光,成了心中小小遺憾。
再醒來時,車已行至花蓮市。
(待續)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掌握身體權力是建構秩序的唯一途徑嗎?
人本的理念是朝自由主義靠攏的,或者應該說他們屬於自由主義社群中較為極端而且活躍的一群。我基本上先不探討廢除死刑的問題(人本抱支持廢除死刑的立場),但至少在反體罰方面,我願意投自己的贊成票給人本。
從權力的觀點來看,政治學向我們揭示了許多權力表露的途徑,可是權力結構的途徑適不適合用身體權的掌控來實現或鞏固,則是不得不慎重的議題。體罰可以傳達權力的結構,也可以拿來傳達社會的主流價值,不過,體罰的同時,我們或許也在向孩子明示或暗喻的提醒他們:掌握身體權就等同權力的一部份。這個結果讓人的身體權,在社會中並不受到尊重。所以我們可以看見父母因為爭吵,就將孩子丟進油鍋作為發洩情緒的方式、可以看見校園中的同儕團體為了要表達自己的優越,將欺凌毆打他人當作立威的手段。也看見過數名少年只是因為衝動,便持木棍活生生打死一名碩士;他們沒有想過生命的可貴,也不知道每個人的身體不能隨意被侵犯。而這個經由控制身體來彰顯權力和實現統治力量的「典範」,至今還是我們社會中很多人叫好的主流想法,在大多數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網絡中被持續實踐著。
人的價值在中國文化之中,本就不受重視。很長一段歷史之中,人只是工具或被買賣的財貨;而即使脫離了資產階級的控制,人也只是構成天地君親師的一部份,這個自我的價值是不能被強調被獨立看待的,否則便是悖離老祖宗的話。至於為什麼不能探討老祖宗說過以及流傳下來的話,基本上在中國文化之中這是不該出現的議題,探討了,大逆不道的帽子也就跟著扣下來了。
或許我們應該要問,除了掌握身體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們學習到尊重別人的重要。打罵和不打罵,它們的目標是殊途同歸的,都是在試圖達成教育上的目標,讓孩子們學到這個主流體系想教導他們的事情。可是我們很難解釋,如何藉由控制他人身體的方式,來告知學習者不要隨便控制別人身體才是對的事情。
或者,台灣數百年來經歷過不同統治者的許多次的屠殺,也看見過陳文成、林義雄的家人和許許多多的人在過去的威權體系下,性命猶如風中的蘆草一般不值一顧而且脆弱,所以人們讓這個系統麻痺了,也失去了重新檢視國家機器的勇氣或想法?
我衷心希望這只是我的臆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