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城市都擁有美好的獨立書店,這是種無以名狀的幸運。
我們知悉的獨立書店,有很高的比例是位處社區之內,這是專屬於此種書店的區位特性。若有資金於市區商業區投資店面,會選擇開設獨立書店,而非大型連鎖書店者,應該少之又少;畢竟讓獨立書店存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印象所及,各個小鄉鎮也少有類似獨立書店的店家,這也許是消費客層不足或是其他因素使然,只是我們沒有細心找出影響獨立書店有無的人口數字和其他變因作用罷了。
獨立書店也不可能如連鎖書店一般,大量批進所謂的暢銷書籍。大致來說,有口碑的獨立書店,多會建立特定的路線基礎;而路線基礎很很大一部份取決於店主所關注的事件、領域或者其專長,獨立書店之間不同的風貌也就由此而生,因為這關鍵性地決定了店中擺設的書籍,書店的活動方向,以及書店本身的氣息。
在台灣各地,我們可以見到各種不同的獨立書店,有些較具布爾喬亞風味,有些則走草根路線,或者是進一步對社會運動擁有高度投入的熱情。但無論路線為何,這樣的獨立書店在近幾年中都開始兼具社區公民平台的功能性。許多關心不同議題的人們,在不同的時間,都會循著小巷弄的曲折,如同一種社會儀式一般,繞過眷村或日式房舍旁的小徑,到店中高談闊論,或者低語沈思,接連著成為夜中最美麗的文化風景。
但處在社區之中,無論是獨立書店或是獨立藝文空間,都有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獨立書店或是如玉山旅社一類的獨立藝文空間無法在社區中建立起認同感,那麼認同的危機就可能動搖正當性和書店在社區中的意見領袖角色。當然,曲高和寡或許可以形象化為沙龍,但我個人認同的是知識的普及化,知識份子和知識都應該走入人群之中,不應該對不同的人群有差別待遇。或許在地居民對於活動的態度和認知不同,那麼主動的溝通和引介就成為必要之事,這是獨立書店必須經營的重要課題。
也許獨立書店也可以作為城市中值得一遊的去處?最近有部份旅行指南開始提及各個城市有特色的獨立書店位於何處,有何特色,可尋何種題材的書本等等。這比起許多數色彩鮮艷、插圖豐富的旅遊指南只在乎何處有美食和物美價廉的紀念品,好上太多了。只是喜歡咀嚼知識、歷史和人文的旅行者,比起大啖美食的觀光客,畢竟還不是多數。但此種改變應該是使人值得期待的方向。比起一般店家,書店中溫暖的燈光和自我存有的確實感,或許是旅行者在旅程中更想追尋的事物;若空間足夠,部份獨立書店還會有日式塌塌米或木板鋪成的閱讀區,可臥可坐,就更使人無法抗拒了。我想,這是書店獨有的風味,他者學不來的。
失去在書店裡頭盤桓的時光的旅行,使人感知不到旅行的溫度,我有這種感知上的偏頗問題,我想許多人應該也是如此吧。願每個人在每座城市之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角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