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過程中,如果行囊還有位置,我習慣帶上一本書。然而要帶哪本書,往往成為出發前使我猶豫不決的問題。
我不喜攜帶特寫目的地的旅行書。專屬於旅行地的秘密或啟發,應該由自己去經驗、吃食、觸摸、體認。固然旅行書亦有其按圖索驥的好處,然而秘密或驚喜被說破了,很多事也變得乏然無味。比如廟口紅茶不在菜單上的煮泡麵,我一直認為有一天終會有旅行書將此寫入其中。然在攤位上觀看度測其他客人點用餐點的樂趣,才是吃此類小攤小店的快意。寫得明確,探索的靈魂就疲乏了。
年輕時,我最喜歡的旅行書是《鄭愁予詩集I》。那時購入的為洪範版本,高中時購入,上大學則從竹山帶到嘉義宿舍,訪俄州任國際輔導員時帶至美國,再帶回台灣,往東部火車旅行也沒忘記它。後來一次晚餐時間,漏在店家之中,再回頭去尋已空無一物。我很少遺失書籍,但一發生,即為最痛心和可惜的一次。畢竟是跟了那麼久的隨身本。
在美國的時日,我還帶了三毛的《傾城》。後來讀《鬧學記》,發現比傾城還要適合。三毛和鄭愁予,二者的意象在旅行的飄渺感中,更顯出不同的異彩。人對於不確定感有些戒慎,而他們的淡定從容,或怡然自得,使人在旅途中,倒有些許旅者亦若是的感受了。鄭愁予對家國有安土重遷式的情感,然而他在詩思中的遨遊和浪漫,超越了家國感知帶來的沉重。與旅情略有相通。
我不喜攜帶特寫目的地的旅行書。專屬於旅行地的秘密或啟發,應該由自己去經驗、吃食、觸摸、體認。固然旅行書亦有其按圖索驥的好處,然而秘密或驚喜被說破了,很多事也變得乏然無味。比如廟口紅茶不在菜單上的煮泡麵,我一直認為有一天終會有旅行書將此寫入其中。然在攤位上觀看度測其他客人點用餐點的樂趣,才是吃此類小攤小店的快意。寫得明確,探索的靈魂就疲乏了。
年輕時,我最喜歡的旅行書是《鄭愁予詩集I》。那時購入的為洪範版本,高中時購入,上大學則從竹山帶到嘉義宿舍,訪俄州任國際輔導員時帶至美國,再帶回台灣,往東部火車旅行也沒忘記它。後來一次晚餐時間,漏在店家之中,再回頭去尋已空無一物。我很少遺失書籍,但一發生,即為最痛心和可惜的一次。畢竟是跟了那麼久的隨身本。
在美國的時日,我還帶了三毛的《傾城》。後來讀《鬧學記》,發現比傾城還要適合。三毛和鄭愁予,二者的意象在旅行的飄渺感中,更顯出不同的異彩。人對於不確定感有些戒慎,而他們的淡定從容,或怡然自得,使人在旅途中,倒有些許旅者亦若是的感受了。鄭愁予對家國有安土重遷式的情感,然而他在詩思中的遨遊和浪漫,超越了家國感知帶來的沉重。與旅情略有相通。
我還在尋找一本書。這本書最好是在旅途中睡了醒,觀看風景後,會想拿起來翻閱。而後又睡,醒了再翻再看,可以如此週而復始,最後於終點站順利讀完一次者(且回程還會想再讀一次)。不知此種希冀,是否過於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