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熱湯麵

天冷,想就著湯水熱氣吃麵的日子變多了。隨著年紀漸增,食量不比從前,也無法再像從前一樣大口吃飯。便習慣換以細細品嚐的方式,咀嚼每日每餐。量少食慢,韻味更勝從前,可惜這道理,到了近三十歲,才有一點體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塊寂寞的院落,院落裡的種種,有些可以觸碰,有些則不然。唯一相同之處,在於迴繞在其中的心意,多少畏寒。也因此,湯麵的存在,在人心之中,便顯得異常重要。



和不熟的人出門,我們通常不會和他一同吃麵。在這樣的狀況下,通常寧可獨享,尤其是需要仔細吹涼,難顧吃相的熱麵熱湯。其中有太多親密或秘密的小細節,不是可以那麼輕易的攤開在他者面前。

吃麵的場合是快意的,除了一人一碗麵,依據口味或店家的供應不同,或許還要叫上炸豆腐(佐烏龍麵),泡菜(佐外省麵),花干(佐牛肉麵),豆干豬耳朵(佐擔仔麵)等種類繁多無從枚舉的小菜。重要的是,席間不由自主的插科打諢。這是一種集體治療,透過一同悉悉簌簌的吸著麵條,好像許多難題或疑問,可以暫時的跟著拭汗擦嘴的面紙被留在桌上,暫時不再去想。

上台北出差多次。在台北火車站,我通常會吃本川製麵館或花月嵐拉麵。這兩間店都好。花月嵐專賣拉麵,我通常點豚骨口味,而桌上可自取的辣味韭菜,往往會挾去一大半。花月嵐的口味和我在日本吃的版本近似,不過已針對台灣人的口味作了修改,然台灣人覺得過重過鹹者,仍所在多有。本川的專長是烏龍和蕎麥麵(雖然兩者混著賣很有衝突感),先拿取炸物再點麵吃。我習慣吃豆皮烏龍或牛肉烏龍,再加一份炸豆腐和炸蔬菜,最是對味。

最疑問者,明明拉麵或烏龍麵在出身地都是庶民美食,在台灣倒往往成了排隊名店。花月嵐需叫號,人多至擁擠的地步;本川則因座位少,且位置僻靜,不需要怎麼排隊,略使人感到安慰。

當然,最想念的還是花蓮的大麵王。那兒不需要排隊,沒有明亮的裝潢。只有老闆和老闆娘的親切和美味。那裡有我一年的替代役生活,還有弟兄們的熱熱鬧鬧,以及節約街的鬧中取靜。在熟悉的麵店之中,我們多少遺留了對於種種事物的記憶。當下麵的水汽一蒸騰,便勾起太多往事和生活經驗,模糊了我們在意或不在意的種種。如此,即使只是暫時性的,也滿足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