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帶了一本書和雜誌回住處。書是阿城的《威尼斯日記》,雜誌則是《練習一個人》試刊號。作家阿城在一九九二年得了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後來又應邀擔任駐市作家。得到在威尼斯旅居三個月的機會。我一開始不大能夠將他寫《棋王、樹王、孩子王》的氛圍,轉移到威尼斯,以及威尼斯的貢多拉、河水、來往行人、吃食種種之上。不過,顯然我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是個錯誤。阿城在威尼斯旅居的日子,在他筆下不僅活靈活現,穿梭於中外文史生活逸事之中,還有難得的澄然。
在復文,我在很多旅行書中轉了許久。還是決定帶回阿城的書,或許也與此有關。旅行書最近收了太多,挑是挑過,然而並不是總是有心力去細選或者一一比較。太多書本已習慣用排版美工掩飾文字量的不足。當然你可以說旅行書的本質若是指南,則不一定要是磅礡巨著。指南的用意,是向旅行者建議可能的方向,精簡(甚至列點)為要,其餘都可以再談。但如果整篇是手繪地圖、加工過的照片、委託行銷的文案,就不是指南該有的內容了。
旅行書收集了一陣子,此種部份出版社或作者慣有的毛病使我有些微卻步。
關於金九地區、平溪線上、花蓮、臺東的指南和旅行書,我都願意,且以熱愛收集著。至於作者的筆觸或寫法,基於同樣對於土地的熱愛,尚且可以睜隻眼閉隻眼。種種獨立出刊的生活誌也是如此。往往都是基於鼓勵(文字工作者的勇氣)和唯一可以幫上忙的情懷,所以決定訂閱或購買。
這是我唯一可以作到的事,也是自己一點微不足道的支持。因為我也想那麼做,而且是極度渴望的能將浸淫過旅行者汗水的靈魂,也刻進字裡行間。你可以說靈魂沒有重量,但是字會有,墨水會有,閱讀者捧著書放進背包中一同上路時,也會有。無論是書、手札或雜誌,它們都有應然要有的樣子。這些,都不是一本輕輕鬆鬆的「時尚、可愛、潮流風」旅行書可以交待過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