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評百週年大露營

作為工作人員,我不知道該怎麼評論這次大露營,但還是有些想法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在 組織結構方面,這次大露營看不出童軍組織作為NGO的特性,所有的決策或營運哲學還是停留在民國60、70年左右,也就是教育部、軍隊、救國團等政府部門 或半官方組織的人力和資源能互相流通的年代。問題在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單是童軍總會,許多組織早就已經都法人化了,你可以說救國團、童軍過去和特定 政黨關係密切,或者救國團和童軍過去合作得很愉快,但現下的關係如何能像過去一樣,無任何變化?就算特定NGO有特定色彩(事實上這並不稀奇),因此而設 想成人家非得買童軍總會的帳不可,也是非常怪異的想法。大家早就都是獨立的法人了,法人化是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和其他中華民國的各類組織很重要的一步,因此 更必須用NGO的觀念去營運,老是期盼像過去一樣,教育部一聲令下,大家乖乖配合,這樣的活動不可能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行得通。因職務之故有機會與救國團 內部人員接觸,大致上戚認為童軍組織並沒有和救國團有良好的溝通和協調。當然每個人或組織有其本位思考,但這樣的大活動如果不能為每個參與的部門帶來雙 贏,那麼又要如何期待活動能成功順利?

在運作方面,這次大露營看不出任何扁平式組織帶來的好處(彈性、迅捷、資訊高流通性 等等)。所有的訊息基本上是停滯緩慢的。以大雨撤退為例,營本部的決策遲至接近中午才完成,而且是要等到國際之夜結束之後,才打算開始讓人撤退,而車輛最 後的解決方案竟然是要靠教育部通令各學校校車配合。道路的容量和車輛就是不足,童軍們會撤到半夜兩點多也就不足為奇了。大會進場後,雨勢如此不尋常,其實 可以第一天就啟動危管機制,開始逐步撤退,甚至若是我來作決定,我會將撤退裁量權和車輛下放至分營,交由分營決策管理,營本部只要確定撤退的地點及交通車 輛是否到位、資訊連絡控管整合、以及日間活動的流程變動即可,否則全營一萬一千人均要等待本部作決定,不可能有效因應風險和危機。結果就是如童軍們所言, 天天都在等。

當然童軍運動是一種體驗教育,參加者可以將天氣和其他種種事情帶來的困境當成挑戰或教育途徑,不過主事者不能 以此將活動的運作情況置之不理,或說這是體驗。只有參加者或旁觀者才有資格這麼說,活動管理者是沒資格這麼表述的,權力義務的分界在大露營中應該很清楚才 對。家長、帶團的團長、老師、參加的童軍夥伴要怎麼罵或怎麼稱讚,我其實都沒什麼意見,因為他們的身份讓他們有權力和資格作任何評述,但若主事者也說大露 營中的種種問題是挑戰和一種教育,就是完全的身份錯置了。

聊到後頭,或許大家也可以思考,假設羅浮大會將有500至1000人參加,一人收費4000元,那活動經費大約就是200萬至400萬元。那麼此種規模的活動可以有什麼樣的格局、提供哪些活動、吃什麼樣的東西、有什麼樣的啟發或驚喜?這會是值得我們一同腦力激盪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