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比較想把標題寫成「屬於我們的羅浮大會」。在世界會議裡頭,關於青年參與決策的部份這麼說過:童軍活動不但是青年人的活動,同時也是屬於青年人的。羅浮大會,或許是一個驗證青年人膽識和能力的平台,如果我們在談青年參與決策並不只是口頭帶過的話。
可能有這樣的羅浮大會嗎?真正屬於年輕人的moot。所有的工作由籌備到實踐,都由年輕人一同執行。讓過去跟在羅浮童軍後頭小心翼翼,擔心年輕人跌了一跤的服務員們,這次可以放心當個在後頭鼓勵和諮詢的長者就好。有沒有一群人敢站出來,抱著跌倒也不怕痛的心理,勇敢的在層層疊疊的現實世界中穿梭斡旋,溝通協調,讓童軍運動這麼有一次可以掙脫名利和派系的荊棘,去實現、領導、把握住屬於我們的羅浮大會?
我們能否擁有一個這樣的羅浮大會?擁有一個讓羅浮活動重新激發火花的,讓年輕人興奮的活動。營地設置應該要是盡量先進完善的,讓參與者和工作人員都能重新體驗露營的樂趣;工作坊和地球發展村應該是最充實的,讓LNT 的訓練和認證、哥本哈根會議結果的講習、各種新觀念影響之下,羅浮活動的革新與省思、志工經驗的分享、原住民和平埔族文化的認識、週邊地區人文地景的介紹和探索、社區服務、另外如族群、信仰、性別、環保的議題甚至是新式戶外裝備的介紹,都能出現在我們的活動中。
會場裡隨處都有無線網路,我們歡迎網路和現實世界一同交織這場年輕人的盛會。營地裡最好有大量的樹蔭和平台,以及一些吊床。你想介紹自己,想歌唱,想要隨地坐下,和你剛認識的夥伴或是新加入的同夥們談談天或只是打個盹,都無所謂。我們還希望這個營地是近海灘的,讓浪潮可以拍打我們的心靈,讓星光傾聽年輕人的喧囂。夜晚也許就在海灘上有場海角七號式的晚會、音樂會或舞會,有沒有明星來都無妨,只有童軍夥伴上台也行,只要能一起唱我們熟悉的歌,跳我們感動過的舞,就夠了。
我們還希望這場羅浮大會的本質是輕量的。所以飲食也許不必再像過去餐餐五菜一湯,或許有中西合併,免於大火翻炒的輕食隔餐供應,只要用餐時有充足的水果、飲品和生菜沙拉,在夏天就足夠使人快活。一些日式易保存的方便食物,也是可能的選項。
我們鼓勵年輕人在營地中辦party,甚至是烤肉派對。但是我們還希望在派對開始前,年輕人能學會和營區溝通,學會表達熱情,邀約你認識或不認識的夥伴。我們也希望派對結束後,年輕人能學會如何完善地將場地復原,如果噪音不慎吵到了人,學習低下頭來向他人道歉。無論如何,我們希望年輕人在羅浮大會中,是無時無刻在學習,在享受屬於自己的活動。
這樣的羅浮大會,還應該要能讓大家重新認識台灣的美,應該讓所有與會者和工作人員,都懷抱一個美麗的希望。應該是時候,讓年輕人跳起來,做這樣的事情。
我期待我們不會等待得太久。
4 則留言:
我是大頭,特地來你的部落閣,是想分享在FB上不方便發表的一些想法....
題目就暫定為[創新的力量與穩定的力量],首先,敘述我這十幾年來在同一個羅浮群的心得與看法,來解釋這題目的意義.但怕太多關鍵字會造成某些困惱,所以知道我原來是那個團就好...
我在那個團待了十五年,進去時就是羅浮,一當就是八年(還就見習八年XD),然後就一直是羅浮群的服務員,雖然絕大部分的時間內,實質上的羅浮顧問不是我,而是總團長,不過就了解度與掌握度上,總團長還是會讓我去做第一協助的角色.隨然這個團很大,但羅浮群這部份的制度與運作一向不是很穩定,只是背後所掌握的所代表的資源,還是讓不少想掌握高屏羅浮的人士覬覦,只因大頭一直在那,所以一直都沒辦法動手.如86年底首次回團(有段時間是退伍後準備考大學),本以為年紀到了可以升服務員,但我還是被賦予重整羅浮群的工作,因為羅浮沒群長,也到該新舊交替的時候,所以就是我代理群長一年,直到88金門羅浮大會,有新的一批接手.這算是第一次穩定羅浮群的狀況...
後來當了服務員,又遇到了兩次要我去救火的狀況,巧的是都是在高雄舉辦群長年會之後,因為這兩次都是自家的群長擔任聯誼會主席,發生大狀況而被團主委下令解職,我又得回去穩定狀況,找新群長接任....
我也是認為,羅浮階段是可以自由揮灑想法的地方,很多時候只要在旁邊看著就好,問題是有時跌倒不是他一個人跌倒而已,很多時候他是帶著整個群團一起跌倒,這樣的結果有可能讓團付出很大的代價.畢竟他揮灑的不只是個人的青春而已,還有背後所代表的團體給人的誠信與信賴,像借場地提供資源,並不是因為某某羅浮,而是身後的那群服務員,長久以來未地區奉獻,所累積的無形財富....
說白點,縱使要我們扛黑鍋,也得看我們這群服務員扛不扛得起,這個群團負不負荷了.漢武帝能有這麼多功積,並不是他本身的能力而已,還有文景之治後累積兩三代的財富做靠山,而他一代就花得差不多了...一個羅浮搞砸了,是有可能毀了一個群團的,因為後來那個團會分裂成兩團,跟那年群長年會所種下的因有關,讓有心人見縫插針,於是原來那個團就至今也沒羅浮群了....
大頭我並不是個否定新想法新作法的人,如果不是站在穩定力量的角度上,我是很樂意作個攝影,留下活動紀錄的人.不只是羅浮群,童軍團的服務員所代表的也是穩定的力量,來創造一個可供年經人揮灑創新的空間.而羅浮如果真的要講求自主,前提也應該是自己能擔負起穩定的力量,才夠基礎去撐起創新的力量.
太多所謂羅浮的領導者,其實都沒真正去長久經營一個羅浮群,不曉得當初讓她們可以如此放肆去做的,其實是那個群團夠充沛的資源.也許妳們的群團也可揮灑好幾屆都沒問題,但有更多群團是旺了這屆,下一屆就會消失的狀況.看看當年的世羅大會後,有多少群團銷聲匿跡就好....
當初各區聯誼會主席到最後推來推去的原因,有部份也在魚當了主席就是得消耗多團內的資源,對於人力消耗尤其大,當了一年後,有可能本身群長的職務也當不好,然後群員累垮一堆.現在這個羅浮大會的構想很好,但說到要誰出面,就開始推來推去的原因也在此.因為大家都很明白,雖然說分工,但很多時候工作都是分不出去,然後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的...
至於之前說很多聯團活動都陸續斷掉,也是因為參加別人主辦的很快樂,但輪到自己時就苦哈哈了,到後來也是在沒人願意接辦的情況下不了了之.很多區的聯團活動都是如此,要是沒有一個穩定的力量可以持續推動.就是等著消失的命運....
其實我也很懷念以前的辭歲營火,大家很悠閒的在西子灣的海邊聽船鳴,或是自己的群露,只知睡覺的地方在哪,然後邊走邊計劃下個地點要去吃東西或玩的.羅浮大會是可以這麼隨性(其實很多人在活動中,並不喜歡既定行程,都會自己去玩),只是說真的,穩定的力量沒有出現前,大家就真的空有熱情,卻沒人付諸行動了...
大頭兄這篇放在臉書上沒問題呀…怎麼會不方便呢?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從過去的數字來看,羅浮的人口基礎並不是十分穩固。拿剛辦完世界羅浮大會的情況來看好了,那時是羅浮活動的最高峰,但羅浮童軍的三項登記人數仍然不滿4000人。而各群團的情況也差不多可以反映出母群體的大小。這就變成如你所說,我們的理想很多,可是到了要實踐的時候,可能就要把自己團裡或所在地區的資源全部投入,而一旦失敗,就是組織失靈,或者簡單說,大家的船一起沈沒。
從群團的營運狀況也可以推理出全國羅浮童軍的活躍程度。這是很合理的評估方式,對於我的立場來說,如果真的要有一場羅浮大會,或許並不是一年內就可以籌辦起來。如果沒有從群團的質和量改善起,空有羅浮大會也無用武之地。
年輕人可否自行先組織起來,是一個重要關鍵。我很想跳下去做這件事,不過我的問題在於時間也不夠了,我現在要做的事情是開始學習當一個服務員,而不是還像一個羅浮童軍,快樂的籌辦自己想要的活動。羅浮活動如果可以反映出羅浮自身的想法,那麼以我現今的立場就不該再插手。這也是人生的無奈,等到能力或想法到位了,卻也到了該前進下一個階段的時候。
不過我對於羅浮大會並不悲觀。也許現在檯面上還活躍著的羅浮夥伴不是要畢業就是已就業,但只要有年輕人還有這樣的想法,我和其他人都會願意從旁協助奔走。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了。
不方便在臉書上談,是因為有牽涉到一些群團的問題,當事人都會看到,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讓焦點模糊了....
還是以穩定的力量這方面來說,就歷年羅浮登記人數,其實可以評估辦理羅浮大會時,大概會參與的人數,過去的經驗來看,最大參加人數為登記數的1/8,也就是約略400至500人,世羅是包含行蘭在那,相對人數也衝高不少.當然還有服務人員部份,在能出來的就是這麼多人的情況下,要多少羅浮來辦給多少羅浮參與呢??
工作人員的培訓,其實可以就既有組織去完成,就是逐漸消失的各區羅浮聯誼會與羅考工作組,特別是羅考,多年辦理下來,其實都各自有一套很不錯的後勤訓訊與組織架構,各區聯誼會則是吸收不常參加羅考的群團與伙伴.羅考的組織比較穩定,但卻不是常設,且服務員參與的部份比較多,所以在求穩定的力量這部份,重點還是得重整羅浮聯誼會,...
而以過去的觀察,羅浮間的文化隔閡其實是蠻明顯的,不用說南部還分成嘉南區與高屏區兩個聯誼會了,嘉義跟台南想分家,高市跟高縣也有距離.單一個南部就如此,更別說北中南東四區羅浮,要整合與磨合的時間要花多久了.如果自己區域的都沒辦法有常態性的合作模式,就算冠上一個全國,還是會看到各組壁壘分明....
所以我認為比較可能的羅浮大會辦理方式,大概就是四區輪辦(每兩年),或是四年一次,但分四區舉行(這樣大概北部人數會是其他三區總合,大學教育與社區童軍還是集中在北部),然後採移動式露營模式...
如果輪辦,大概除了北部,其他地區都沒辦法吃下這個工作量,所以有可能中南部合辦與東北部何辦這樣輪替....
以上的模式,籌備時也可以減少不少交通往返費用與金錢上的開銷.畢竟這沒有公差費可領,...
我認為,以服務員的立場,其實就是去明白告知,現實的狀況是如何,站在穩定的角度來提供意見與協助.再回頭看小朱你對於羅浮大會的理想,其實可以看出你希望羅浮的活動可以反璞歸真,希望伙伴不要去追求什麼漆彈 攀岩 泛舟 這些很現代化的休閒,卻沒考慮前從那邊來(這我跟夥伴談過,我問他們錢從哪來,就回我說 爭取補助呀 =.=) 年輕一帶尋求刺激解放,其實瘋狂過後都會覺得心靈空虛,倒不如好好回過頭來,最原始與單純的休閒樂趣,比較值得回憶....
只是這部份怕會曲高和寡,一定會有不少理解這樣想法的人,但舉辦這樣活動,可能就沒辦法去吸引還沒到那程度的人參加.很多台灣人其實不習慣那樣的悠閒,要不然就不會在各風景遊樂區還會林立一堆卡拉OK了....
最後,有時所謂的創新,並不是大家集思廣益想新的,有時南部的伙伴去玩北部的不一樣的活動模式,其實對他們而言也是新的體驗.彼此間的差異點,有時反而是可以拿來運用的優點...
差點忘了回這篇。無論是露營,攀岩或泛舟,以我的觀點而言,都是進行童軍運動的方法和媒介罷了。我並不排斥任何類型的活動,事實上只要符合童軍運動的宗旨和精神,任何活動都可以設計進我們的活動方案中。
只是從現實面考量,也的確有預算上的問題,加上我國童軍提供的活動方案,並不是戶外導向的,這有點可惜。甚至在台灣也沒有一個湖光美山色佳的營地,作為童軍野外活動的範本和標竿,告訴童軍我們的活動要怎麼做。我自己受美系活動影響比較深,在夏令營裡頭,美國的小朋友所從事的活動幾乎80%與戶外活動有關係;包括泛舟、攀岩、PA、來福槍、射箭、獨木舟、風帆、釣魚、野炊…等等,非常豐富。但是背後的考量還是預算問題,美國參加夏令營的費用比台灣貴上許多,在台灣的夥伴願意支付多少費用, 參加「有品質的活動」呢?
預算和活動品質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永遠是難解的問題。而台灣的文化不鼓勵大家參與野外活動,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對自然的恐懼和迷信大過於探索的勇氣,這讓我們不像是一個海洋國家的子民。
扯遠了…現在羅浮大會的總召已經推選出來。或許看看他有什麼安排吧,也許會有別出心裁的想法也不一定。
張貼留言